close

因為封面很可愛,當初師大國文營的教授推薦時,就把它列入清單了。書名《雜文集》並非上海作家韓寒富有批判性質的文體,而是指本書收錄的內容,包含感言、演說稿、序與評論,取「雜多」之意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「村上春樹」這個標籤在台灣幾乎已經被妖魔化和商業化了,父母擔憂小確幸誤國,而在最近還聽到眼鏡商以村上春樹作文青意象來打廣告。基於可惜村上的價值被低估,故來寫此一文,作為本書的指南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老實說,我並不是一位村上迷,在這本書之前只讀過他的《國境之南,太陽之西》,那還是因為書名「國境之南」四個字令我聯想起《海角七號》「國境之南」的意象才看得。

即使如此,對於想了解村上春樹、他寫小說動機的人,我會滿推薦這本的,本書可作為村上春樹的文學簡介。雖然有400多頁,但是拿起來很輕,是可以隨身攜帶的讀物,我自己就是在捷運上讀完大部分內容的。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村上春樹是個什麼樣的人?

他不是出身於文學世家,也沒有培養對文學的愛,不是很喜歡體制,不認真在功課上但很認真地品味爵士音樂,也看了很多課外書,大學延畢也結了婚,畢業後開了一家爵士酒吧。

這樣的性格在台灣,也許國中畢業時就會選擇高職,以能盡快就業為目標;或者是進入高中玩瘋了社團,之後進入私立學校,科系選擇的考量是興趣和工作結合的可能,真正要出社會時,即使知道興趣賺不了大錢,但也決心闖一闖;在大學時就結婚,雖然是延畢時結的,但依然算是很早,對於「高中之前別想談戀愛,大學時談純純的愛,出社會的戀愛才談結婚」的普通模式,簡直可說很早熟。

整體而言,是一個社會經驗很深的人。

直到29歲前,村上都不覺得他會成為小說家,想寫作的動機是試圖把從音樂裡感受到的東西轉化成文學。可說是個跨界人士。這本《雜文集》有約100頁的篇幅都是村上的音樂隨筆。

少年時因為支出昂貴,所以珍惜地、全神貫注地聽每一片買來的爵士樂;細數最喜歡的歌曲創作動機或喜歡的貝斯手的演奏手法;介紹爵士樂時,以聽爵士樂的人與人的互動或人與音樂的互動做說明。是一個很普通、很現代的人,之所以說現代是因為爵士樂這興趣很現代,之所以說普通,是因為少年時對待興趣的方式,不像有錢的少爺有龐大的資本,也不是自傲的藝術家寧可窮也要成全藝術這麼崇高,而是像大多數人,像你、像我一點一滴靠自己力量去做喜歡的事而已,是個會令人有親近感的人。

觀看其新風獎得獎感言說道:「《1Q48》對書店業績有貢獻而得獎的理由很爽快,也很高興自己對書店的經營有貢獻。」以及他真誠感受讀者煩惱、提出不妨試試「藉由描寫自己對周遭客觀事物的感受以定位自己是個什麼樣的人」的炸牡蠣理論,令我覺得他是一個很溫柔的人。對於外界不管是現實的讚美還是現實的批評或者現實的煩惱,都溫柔地同樂、包容、傾聽。這當中又體現了他不受動搖、堅強地心理素質。

看〈解說對談 安西水丸x 和田誠〉這篇,從兩位繪者及村上好友對他的側寫來看村上這個人,是個外表高冷或無口,但本質內向又溫柔的一個人。從村上談到兩位繪者的文章來看,村上是一位對朋友熱情又調皮的人。

至於村上春樹的文學。本書〈日本人真的懂爵士音樂嗎?〉這個音樂隨筆大長篇和「關於地下鐵事件」這個主題的三篇文章,令我察覺到村上同許多日本小說家一般,同時具有社會觀察家的身分,對於社會有很深的洞見,其解決社會問題的方式也獨具文學的溫柔與堅強。

比如〈日本人真的懂爵士音樂嗎?〉這篇,對於日本人和非裔美國爵士樂手的文化衝突建議是:「踏實面對微小的文化摩擦,不要感情用事,藉由一件件細細檢討中,找出更大的摩擦的真相。」在〈牆和蛋〉這篇耶路撒冷文學獎得獎感言中,說明其寫小說的目的是:「強調個人靈魂的尊嚴,讓靈魂不被體制套牢、貶低」,這概念不僅是因為領獎時的以阿衝突有感而發,事實上,在其他篇訪談中,也可看到這個想法。就這個目的來說,村上春樹確實是一位文學家。

而在「翻譯‧被翻譯」則可以看到外國文學評論,村上很不像日本人,他的生活風格很西方,語法也滿西式,可以感受到雖然是以日文寫作,但下筆的思考是以英文來進行,這一點作者也在文章中承認。有評論家覺得這點是村上刻意將自己行銷全國的策略,因此把自己的文章弄得容易翻譯。

不過我倒覺得不用這麼陰謀論的看待,文章之所以會這樣,只是因為作者本人是在全球化的社會下,可以選擇西方生活方式的日本人罷了。作品是不是商業化、有沒有文學價值還是要看創作動機,以及作品是否依照動機而行。

此外,我在看村上的文章時,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翻譯的關係(正確來說,村上的文章是很適合由日文翻譯為英文,但從日文翻譯從中文是否如此便不知),還是村上文體的緣故,如同看台灣報章雜誌時的熟習語氣,令我意外發現台灣的議論模式十分借用西方邏輯的一面。

 

arrow
arrow

    初心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