close

《FinTech 金融科技聖經》第十章<金融科技的未來>對我最大的啟發之一就是重新思考貨幣的本質。初心者沒念過貨幣銀行學,只上過總體經濟而已,所以如果各位發現謬誤,歡迎指教。

以下正文開始:

我們所使用的現金和硬幣,相對於本身即有價值的交易媒介,如:金幣,屬於法定貨幣(Flat Money)。法定貨幣「不代表任何實質商品或貨物,發行者亦沒有將貨幣兌現為實物的義務」(MBA智庫百科),其之所以能成為交易媒介,而我們也願意使用是因為政府以法律賦予其地位,令它成為交易的媒介、標價(價值衡量功能)、債務清償的工具,身為法定貨幣擁有者的我們也相信它未來的購買力(具價值儲存功能)。

也就是說,這類貨幣的存在基礎是市場所有參與者對它的信任。所以當惡性通貨膨脹發生,我們失去對法定貨幣的信任,法定貨幣回歸它本身的價值,亦即沒有價值。

以此概念來看,現金和硬幣本身其實就跟賒銷一樣。賒銷是消費者拿它的信用去和賣家交易,賒銷之所以可以成立,是因為賣家也相信這筆交易未來可以收到錢,而當買家賴帳不還錢,信用破產,該買家之後便很難用他的信用去作買賣。

主題70便提到將信譽作為貨幣(p.372)信譽可說是信用的再進化,畢竟信用只牽扯到是否遵守成承諾,而信譽還牽扯到名譽/社會評價!信譽作為貨幣可說是雙面刃,而關鍵問題就出在評價標準。什麼是這個社會認可的好?什麼是壞?這個好壞由誰說了算?這些都有很大的操作空間。目前中國就在研發社會信用分數,未來這分數是否作為貨幣不曉得。但若作為貨幣,一個人表現的政治不正確,被評的很低,是不是就很難買到食物?出入公共場所?在學校不受歡迎?這樣還有辦法生存下去嗎?

前面不小心講得太科幻、太歐威爾了,接下來講點日常的。

紅利,其實也算一種貨幣,紅利的發行者是賣家,持有者是買家,買家可以用紅利向賣家兌換商品和服務,但不能跟賣家以外的人兌換商品和服務,它是一種「封閉的貨幣」(主題57,p.306)。甚至還能區分的更細,便利商店的點數若是貼紙,就可說是實體貨幣,而全家提供的線上點數就是數位貨幣。

如此來看,除了行動支付、比特幣之外,我們早有好幾種不同於現金和硬幣的貨幣或者數位貨幣。雖然它們各自指流通於一些特定群體中,但是它們的規模可以是這樣:

「航空公司未兌換的里程點數總數比美元發行量還多。星巴克大約30%營收來自星巴克累積點數!」(主題67,p.357)

            這樣的交易如何表現在財報上呢?最謹慎保守的商業態度承認這種商業模式到什麼程度呢?會計公報IFRS15「客戶合約之收入」稱航空公司、星巴克、便利商店發點數、折價券的商業模式為顧客忠誠計畫。

點數或折價券若是能用於抵銷部分貨全額的消費金額,該點數是為促銷商品而存在,點券所抵的消費金額將被視為銷貨收入,如:星巴克計畫。點券若是不能抵消費只能換贈品,而該贈品不是商家平常就在賣的商品,是專門為顧客忠誠計畫存在的贈品,那這就形同作點券的買賣,該收入將被列為「點券收入」,以與正常營業活動作區隔。

除點券貨幣外,若未來地球真走到水比黃金貴的地步,自然資源也將成為貨幣。目前勉強跟這擦上邊的,可說是將可回收物品,如:用好幾千元買來的原文教科書交給資源回收業者,換來幾十塊的硬幣去買早餐吃。

我們的社會中這之所以還不普及這種貨幣。主要有個關鍵問題:自然資源還不算稀少到威脅生存的地步,若自然資源真成了貨幣,其實就是回到了以物易物的時代,彼此交換水和食物,只求活下去。在自然資源已經被耗竭的末世之中,人類要如何再次崛起呢?那可能是將能源變成貨幣,當個體或家庭不只能儲存自己生產的能源,還能將之賣給別戶或工廠時,商業和工業將再次發展起來!而目前Tesla已推出居家用電池產品,可以讓家庭儲存電力,不依賴供電的廠商。(主題70,p.370)

arrow
arrow
    文章標籤
    FinTech 金融科技聖經
    全站熱搜

    初心者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